close
4月4日是清明節,它不僅是一個節氣,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祭奠祖先、緬懷先烈的節日。那清明節是怎麼來的?又有哪些習俗呢?一起來瞭解一下。
相傳春秋時期,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。流亡途中,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,他又累又餓,再也無力站起來。此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,煮瞭一碗肉湯讓公子喝瞭。十九年後,重耳做瞭國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。即位後文公重重賞瞭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,唯獨忘瞭介子推。
文登師范學校呂孟軍說,介子推是一個不貪功名的人,後來他就跟母親到瞭綿山去隱居,晉文公帶領瞭大臣到綿山搜尋介子推,介子推知道晉文公在找他,但是不願意出山為官,就沒有見晉文公。這時候晉文公手下的一位大臣就向晉文公提瞭一個建議,用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,晉文公就答應瞭這個大臣,於是就在綿山四周放火。
火熄後,人們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瞭。樹洞裡放著介子推的一封血書,上寫道:“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”。為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,在這一天,人們不生火做飯,吃冷食。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,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。便賜老柳樹為“清明柳”,並曉諭天下,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。由於寒食節臨近清明,後來人們把這兩個節日合二為一,成瞭今天的清明節。
清明節包含著很多的傳統民俗活動,其中最主要的習俗是祭拜祖先,悼念親人。相傳這一習俗始於古代帝王將相“墓祭”之禮,後來民間效仿,在清明這天祭祖掃墓,歷代沿襲成為我國民間一種固定風俗。清明時節正值柳綠花紅,人們在掃墓的同時也會選擇郊遊,親近自然,在遠足踏青中逐漸形成瞭蕩秋千、放風箏等習俗。(任呈美)
油煙處理油煙分離
油煙分離機
6F779E96C297B580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